晶华产品推荐咨询热线:188-3725-1012
联系人:端木经理
手机号:18837251012
固 话:0372-2108131
联系人:李经理
手机号:18837251013
固 话:0372-2108133
传 真:0372-2108132
邮 箱:dmfl@163.com
网 址:www.
邮 编:455000
地 址:安阳市高新区峨嵋大街国家火炬工业园
一种提取辣椒红色素的新方法
发布:安阳市晶华油脂工程有限公司浏览:1273次
摘要 辣椒红色素是一种天然的色素,如何提取,国内许多科研人员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通过介绍混合溶剂萃取的理化性质、工艺萃取效果,介绍一种提取辣椒红色素新方法、新途径。
关键词 辣椒红色素 低温萃取
1前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合成色素对人体的危害。所以目前不少工业发达国家均已明确规定了食品加工业不允许使用合成色素的后期限。而天然色素不仅使用安全,有些还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药理作用,深受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开发安全可靠的天然色素对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辣椒红色素(C40H56O3)是从辣椒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色素,属于类胡萝卜系色素。其主要成份为辣椒红素,其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饮料及化妆品中。由于它颜色鲜艳、色调多样,一经问世便深受人们的喜爱。色调如下:将食用乙醇以1:15溶解后,加量为1/5000时呈红色,1/8000时呈桔红色,1/12000时呈黄色,因此具有很重要的生产价值。辣椒红色素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因此国际上规定ADI(人体每日摄入量)为“不限制”。
天然辣椒红色素是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的一种重要添加剂。我国辣椒资源十分丰富。从辣椒中提取天然色素现已有多项生产技术,目前,国内已由数十家企业生产辣椒红色素,以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但因其皆为普通的溶剂提取法,所生产的产品中残留的溶剂丙酮、二氯甲烷、2-丙酮、正己烷(6号溶剂)等往往达不到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标准的要求。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生产辣椒红色素工艺中,尽管使用了无毒、无味、价格低廉的二氧化碳作提取剂,可实现辣素和色素的分离,产率高、纯度好,又没有溶剂残留毒性,保持其天然特征,易达出口指标要求。但是,该工艺操作压力较高(25~30Mpa),设备一次性投资过大,成本回收周期太长。而安阳市晶华油脂工程有限公司拥有的混合溶剂低温萃取技术提取辣椒红色素,弥补了以上生产工艺的不足。
天然辣椒红色素是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的一种重要添加剂。我国辣椒资源十分丰富。从辣椒中提取天然色素现已有多项生产技术,目前,国内已由数十家企业生产辣椒红色素,以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但因其皆为普通的溶剂提取法,所生产的产品中残留的溶剂丙酮、二氯甲烷、2-丙酮、正己烷(6号溶剂)等往往达不到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标准的要求。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生产辣椒红色素工艺中,尽管使用了无毒、无味、价格低廉的二氧化碳作提取剂,可实现辣素和色素的分离,产率高、纯度好,又没有溶剂残留毒性,保持其天然特征,易达出口指标要求。但是,该工艺操作压力较高(25~30Mpa),设备一次性投资过大,成本回收周期太长。而安阳市晶华油脂工程有限公司拥有的混合溶剂低温萃取技术提取辣椒红色素,弥补了以上生产工艺的不足。
混合溶剂萃取技术,是食品加工业的新兴的一项萃取技术[1]〕,溶剂沸点低,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很容易挥发。萃取色素,低温下易与物料和色素分离的特性,从原料中萃取、分离色素。这种技术与传统的溶剂萃取法相比大优点是常温萃取、低温脱溶。它克服了传统溶剂法萃取在分离过程中,需蒸汽加热,破坏掉热敏性物质、色素易氧化,萃取物和色素中存在溶剂残留等缺陷;与CO2超临界萃取法相比,萃取压力低,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操作方便,能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2]
2、混合溶剂理化性质及浸出油脂能力的分析
混合溶剂的主要成份是丁烷和丙烷的混合物[3],它是石油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液化烃中C3和C4量大约各占50%,另外还有少量的C3、C4的异构体,其质量标准见表二:
表二:溶剂质量标准(GB11174-89)
项 目 质量标准 实验方法
密度(15℃)Kg/m3 分析报告 ZBE46001
蒸汽压(50℃KPa) 不大于1000 GB6602
C5及C6以上组份含量%(V/V) ≤3.0 SY2081
99%蒸发残留物(℃) ≤5
油渣观察值(ml) 分析报告
铜片腐蚀级不大于 1 SY2083
总硫含量(%)不大于 ≤0.05 ZBE46002
游离水 无
丙烷、丁烷的物化性质见表三:
表三: 混合溶剂理化性质参数表
项目
|
单位
|
丙烷
|
丁烷
|
化学式
|
|
C3H8
|
C4H10
|
分子量
|
|
44
|
58
|
摩尔体积
|
m3/kol
|
21.94
|
21.5
|
气体常数
|
Kg.m/kg.℃
|
19.25
|
14.6
|
气体粘度
|
Pa.S(×10-7)
|
8.2
|
7.6
|
气体导热系数
|
W/m.k
|
0.66
|
0.015
|
气体比热
|
Kj/Kg.mol.℃
|
75.36
|
100.5
|
气体密度
|
Kg/m3(30℃)
|
22.73
|
6.25
|
液体比热
|
KJ/Kg(30℃)
|
3.06
|
2.55
|
液体粘度
|
Pa.S(30℃)
|
0.010
|
0.016
|
液体表面张力
|
N/m(30℃)10-7
|
6
|
11.2
|
介电常数
|
|
1.69
|
1.78
|
气化潜热
|
KJ/Kg(30℃)
|
329
|
358.4
|
液体比重
|
30℃
|
0.4840
|
0.5680
|
豆油中扩散系数
|
105cm2/s
|
2.06
|
1.54
|
沸 点
|
℃
|
-42.07
|
-0.50
|
蒸汽压
|
MPa(30℃)
|
1.09
|
0.32
|
爆炸上限
|
(体积%)
|
2.4
|
1.6
|
爆炸下限
|
(体积%)
|
9.5
|
8.5
|
危险度
|
|
2.96
|
4.31
|
自燃点
|
℃
|
470
|
365
|
临界温度
|
℃
|
95.7
|
152.8
|
临界压力
|
Mpa
|
4.4
|
3.6
|
临界密度
|
Kg/m3
|
226
|
225
|
萃取所需溶剂要求的基本条件是可以与色素以任何比例互溶,而溶剂对色素溶解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二者的极性是否相近,丙、丁烷的介电常数分别是1.69和1.78,与辣椒红色素的很接近,因此,混合溶剂对辣椒红色素以任何比例互溶。
在浸出能力方面,丙、丁烷较己烷的粘度小,表面张力小,在色素中扩散系数大,所以原料表面滞流层厚度小,对流扩散系数大,溶剂扩散系数大,原料内溶剂扩散系数也大,在正常情况下,相同粒度的辣椒原料,用混合溶剂萃取比己烷萃取的传质系数大,萃取效率高。
混合溶剂的饱和蒸汽压是工艺设计的主要参数,其数值大小与丁烷及丙烷的含量有关(见图一)。由图一中可以看出,在正常情况下,在50℃时,溶剂的饱和蒸汽压为1.0Mpa,所以该工艺中设备的设计压力不大于1.6 Mpa,在工艺使用过程中较为安全。
可以看出,在正常情况下,在50℃时,溶剂的饱和蒸汽压为1.0Mpa,所以该工艺中设备的设计压力不大于1.6 Mpa,在工艺使用过程中较为安全。
3、辣椒红色素提取工艺及技术参数
3.1预处理工艺技术
3.1.1工艺流程
辣椒→清理→烘干、脱籽→粉碎→造粒→去萃取工序
3.1.2工艺说明
清理:收购的干辣椒一般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及大量的辣椒梗,首先去除杂质及辣椒梗。
烘干、脱籽:烘干便于脱籽、萃取,脱籽是提高单位色素的含量。
粉碎:粉碎能有效破坏辣椒的组织结构及物理形态,提高物料的表面积,浸出时有利于色素分子向溶剂中扩散。粉碎后的物料粒度一般为40—60目。
造粒:辣椒粉通过环模颗粒机,造成Φ4×8的棒状颗粒。
3.2浸出工艺技术
3.2.1工艺流程
粉碎的辣椒→浸出罐→湿粕低温脱溶→低温辣椒粕
↓
混合油→减压蒸发脱溶→脂溶性辣椒红色素
3.2.2工艺说明
浸出:浸出工艺是在浸出罐内进行的,浸出罐是低压容器,溶剂或混合油的打入、打出是间歇的。提取辣椒红色素是一般按逆流四浸工艺进行,遍、第二遍、第三遍分别用上一罐浸出的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混合油浸泡(如果是刚开车,前面三遍都是用新鲜溶剂浸出),第四遍用新鲜溶剂浸泡,每遍浸泡30分钟。遍浸出的混合油打到蒸发罐内,其余三遍打到其它浸出罐或混合油暂存罐。浸出温度为40℃,压力为0.4MPa~1.0MPa。为了提高浸出效果,浸泡当中适当进行搅拌,有利于油脂分子与溶剂分子的进行对流扩散。溶剂比按1:1.3~1.5,后粕中残油能达到0.6%以下。
湿粕脱溶:湿粕脱溶是利用压力降低时,四号溶剂由液态变成气态,经压缩机压缩冷凝后,变成液态的性质进行的。粕脱溶,是一种吸热过程,因此在脱溶时,需向粕中补充一定热量。补充热量时,为了不使粕中热敏性物质变性,控制加热温度在60℃以下,在脱溶过程中,进行慢速搅拌,有助于溶剂地挥发和热量地传递。
混合油蒸发:混合油的蒸发也是利用减压来进行的,所需热量用循环热水来补充。不能直接用蒸汽来加热,以免温度失控,破坏辣椒红色素中的热敏性成份。循环热水温度一般控制在55℃~60℃之间。
生产出辣椒红色素主要指标为:
辣椒红色素中残溶量:≤20ppm
辣椒红色素中含水(%):测不出
丙酮不溶物 (%):≤2
辣椒红色素得率≥94%
色价 (460nm)≥170~180
4、结论
混合溶剂沸点低,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很容易挥发。用混合溶剂萃取色素,色价高,易分离,在物料提取液中不残留等优点,已在叶黄素、辣椒红色素、微生物油ARA、DHA等提取方面,已有多家企业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上一篇:溶剂提纯芥酸酰胺工艺
-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08年第1...